软件成本度量:让软件价值从“无形”变“有形

2019-03-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推进以及“软件定义”技术的发展,软件在产品和服务中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地位日趋重要。软件已成为驱动产业和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社会呈现万物皆可互联、一切均可编程、软件定义世界的趋势。

        软件是受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一种无形资产,其研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和大量高科技人力投入的产品。软件产品及其服务的形成过程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具体表现。软件的价值与成本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对软件的价值和成本进行分析和度量,一直是软件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应用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软件成本进行度量和管理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软件成本度量的发展脉络

        作为有效保证软件管理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成本度量方法及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基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陆续提出了多种软件度量方法,例如COCOMO模型、SLIM模型、PERT技术、Norden-Rayleigh曲线方法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以功能点为主的软件规模度量及估算方法为基础,基于数据应用,建立成本度量模型。如IFPUG、NESMA、COSMIC等功能点分析,已成为国际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美国非常重视软件成本评估工作,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和模型。如美国国会颁布了《软件成本标准指南》,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系列标准文件,从体制和框架上对软件成本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应用PRICE、SEER等模型和标准,进行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同时建立了软件资源数据报告机制,要求利用软件成本数据,对软件成本的测算结果进行每年一次的更新和迭代。另外,日本和韩国也每年定期更新和发布软件成本数据和度量方法,指导软件产业的发展。

        至于国内,软件成本度量的相关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基本上是部分大企业跟随、学习和引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功能点、代码行标准和模型,建立成本估算初步方法;第二阶段为2006年—2013年,随着CMMI模型的广泛实施,建立初步的度量指标体系和成本度量模型,并引入成本管理方法;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工信部发布了行业标准SJ/T 11463-2013《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基于功能点方法,对软件研发成本估算提供了基本技术思路和模型。针对软件成本预算、招投标、项目变更、项目决算等场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为用户单位、财政审批部门、软件开发商进行预算分析、成本和价格估算、工作量和工期控制等提供了科学、统一的依据。经过5年的实施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行业标准也将升级为国家标准。
 

软件成本度量推广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当前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应用和推广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随着行业标准在政务、金融、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国内的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经过5年的实施与推广,积累了几十家大型企业和机构的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成功案例、实践经验。同时为行业培养了数千名软件造价工程师。

        应用软件成本度量的方法,建立起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以精细化、科学化的方法及手段管理软件项目支出以及预算,解决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老大难问题,补上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短板,突破新形势下软件发展瓶颈,使软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实施软件成本度量方法,使预算审批、招投标评价、变更控制有据可依,对项目计划、资源配置、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进行有效指导,有助于各方长期共赢共存,促进建立良好的软件生态,进行良性竞争,减少恶性价格战,杜绝不正之风,确保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健康发展。

        引入软件成本度量体系,帮助相关企业提升了软件过程效率,企业管理人员也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技能和素质。通过导入软件成本度量相关模型和方法,在企业内形成用数据管理软件产品过程的机制,逐步健全规范、统一的成本管理体系和制度,为准确、有效地控制产品、项目、服务进度和质量提供保证。同时,实施软件成本度量也是保护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的体现。科学量化软件的智力成本,切实尊重软件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激发软件从业人员的创新活动和潜力。只有充分调动软件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发展和壮大人才队伍。

        在进行软件成本度量的同时,也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基于已建立的软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综合考虑软件成本各种影响因素,客观反映软件成本构成和价格特点,统一成本科目、计算方法和费率模型,保证软件成本度量结果的客观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引入了软件基准生产率和人月费率指标等指标体系,实现了基于社会平均成本的计价方法,体现了优者多酬的价值导向,鼓励了硬件功能软件化,促进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方法论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促进了数据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

软件成本度量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软件价值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重硬轻软”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软件项目的预算、招投标、项目管理、变更和项目后评价等诸多方面,软件市场秩序混乱,“0元”、“1元”中标现象时有发生;软件开发和运维过程效率低下,进度延期,质量问题频频发生,客户对国产软件不认可,软件产业还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行业标准的实施只是一个开始,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除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这个行业标准及少数几个影响力很小的标准之外,还没有建立系统的、针对整体软件生命周期成本度量的方法和标准。因此在推广软件成本度量业务时,没有足够全面的可以作为依据的标准。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现在既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实施软件成本度量,也缺乏包括培训及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机制。现行的软件成本造价师的培训较为单一,影响程度以及专业水平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甲乙方所掌握的信息有时存在不对称的情况,这意味着在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隐瞒部分价格信息、虚报成本、提供虚假报价资料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的规避措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标准监察检查流程。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目前软件成本和价格信息化建设不足,软件成本和价格数据信息数量较少,收集到的相关项目样本数量不够充足。虽然有少数几家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基准数据库,但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零乱、孤立、不完整等问题。现在,数据不完整已成为目前软件成本度量和计价工作开展遇到的难题之一。

软件成本度量未来发展趋势

        为推动软件成本度量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建立统一标准的方法,规范化实施软件成本度量,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

在已有标准的基础上,要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软件成本度量标准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软件,建立覆盖整体生命周期的成本度量方法和标准,如嵌入式软件产品或软件运维服务的成本度量模型。

相应地,还要逐步完善软件成本度量组织机制、流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法。软件成本度量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型的工作,必须要基于法规和标准,统一策划,建立系统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同时,相关的岗位也必须依靠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来担当,因此培训及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及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的3至5年里,系统开展数据的分析应用工作及建立行业数据库应该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软件成本度量过程必须由科学的信息数据作支撑。建立权威的行业大数据应用,才能保证软件成本度量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继承性和延续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流行与发展,应用新技术建立软件成本度量智能化平台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新潮流,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新兴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软件成本度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返回顶部